20131011日上午,在4166am金沙信心之选319会议室,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军为我院俄语系师生开设了主题为“西方文学理论中四处游荡的巴赫金幽灵”的学术讲座,这次讲座是我院建院20周年系列主题讲座之一。俄语系老师及本科、研究生共三十余人参加讲座。

曾军,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上海大学学报》副主编。中国中外文论学会理事、巴赫金研究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入选上海市“曙光人才计划”(2009)、2010年度上海社科新人。主要研究领域为文艺学和文化理论与批评。已出版专著《接受的复调中国巴赫金接受史研究》(2004)、《观看的文化分析》(2007)、主编《文化批评教程》(2009),合著《民间诙谐文化与中国当代文学》(2011)、《上海作为方法》(2013)等多部,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一百多篇,其中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科文摘》等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及省部级项目多项。曾获第891011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著作类或论文类奖项。

曾教授首先谈起刚刚获得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Alice Munro)及世界评论家对门罗的评价。门罗的创作善于将时空转换,藉此将记忆与现实生活打碎重新组合,从而可以从新的角度去认识世界。紧接着,曾教授从三个方面展开这次讲座:巴赫金学术成果及国际学术界对巴赫金的三次再发现和巴赫金对西方文学理论的影响。

谈及巴赫金,曾教授用的最多的修饰词就是哲学家。巴赫金从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学术理论的创作,四十多年的学术生涯里著作等身,他在文学理论、行为哲学、符号学等领域都有非常重大的发现和影响,从而形成了一套自己完整的理论框架体系。而由于时代的悲剧,直到五十年代后期,他的著作才开始在他的祖国苏联为世人所关注;随后,法国结构主义者向西方文论界翻译并介绍了巴赫金的著述,使得西方学者大为倾倒,不断对巴赫金的“主体间性”及其文化理论进行相当深入的研究;八十年代,随着社会气氛的改善,巴赫金的著作不断被整理并出版出来,苏联及欧美学界对其未面世过的有关“伦理哲学”方面的理论进行再发现,对巴赫金的认识不断深入,巴赫金作为二十世纪非常重要的思想家和哲学家的面貌才开始逐渐清晰,这也是巴赫金的第三次被发现。

巴赫金对于西方文学理论的影响,曾军教授用非常清晰的思维向师生介绍了英、法、德、美等国对巴赫金的接受、作品的翻译、文学理论研究中巴赫金影响的层面和角度。讲座过程中,曾教授结合自己对巴赫金的研究中采取的方法论,抽丝剥茧地进行解释。(魏熊生)

4166am金沙信心之选
您的位置:
校友返校接待常规方案
发布时间:2018-04-25 浏览次数: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