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回顾与展望——日本近现代文学研究方法
21日下午1点,一教楼115教室已座无虚席,此次学术报告会由日语系主
岛村教授的讲座脉络清晰,首先回顾了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文学研究的动向,在名家辈出的日本文学评论家中,选取了三好行雄、前田爱与小森阳一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总结了几位大家的理论主张和特点。上世纪70年代不仅是日本现代文学开始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文学研究理论争鸣并走向成熟的开花期。彼时的研究方法除了传统的实证研究和作品细读之外,也追随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由关注作品生成的外部环境转向了对文本形式、结构的关注,此外,文本的空间诗学和针对意识流作品的“时间论”、叙事学等也各擅胜场。
到了90年代,文本细读论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其延伸方向主要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文本言语分析”和“基于媒体、杂志的文化研究”方法,第二类是基于性别视角,对文本展开“女性主义批评”、“性别论”研究等,这亦反映出90年代女性文学的兴盛;第三类是在“后殖民主义”、“多语言主义”等文论影响下衍生出的文本研究新视角。
入21世纪初,日本近现代文学研究也开始由从外部的吸收逐渐转向了自身内部的创新。在过往理论得到了较为成熟的发展和积淀的基础之上,文学研究者们也在思索、探寻新的理论体系,如小林多喜二研究中的“社会文本生成论”方法,志贺直哉小说的“文字研究法”等,都在力求从文本中发现更为符合作品本意的阐释,在还原作品经典性的同时,挖掘文学作为一种“史学”的阅读价值。
报告之后,岛村教授耐心解答了与会教师、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对每一个问题均诚恳地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也给在座的每一位听众都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l 方法创新的可能——以志贺直哉《真鹤》为例
第二场专题学术交流会在外语楼115室举行,由4166am金沙信心之选副院长
在第二场学术交流会上,岛村教授以志贺直哉的短篇小说《真鹤》为例,详尽介绍了这种研究方法的展开过程。这种新研究方法的核心思想在于,“在一部小说中,记述一件事、一个事件的‘语言’本身,不过是与其相关的庞大语言网络上的一个交点而已”。因此,如果一一发现并追溯到这些特殊“语言”的源头,便会发现隐含在小说中的,作为一种“潜文本”的历史叙事,远超于小说的表象所表现出来的主题思想。基于此,岛村教授细致解读了文本中“真鹤”一词的来源,并分析指出小说中出现的特殊人物、场面其实是当时世界政治格局的一种象征。他调查并结合了中日文学、语言、文化等由古到今的具体历史史实,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这种新研究方法不仅立意新颖,并且拓展了文学研究的思维模式。岛村教授从一部短篇小说谈起,却做到了微观天下,不论社会文化、当代政治还是身边趣事,岛村教授皆能信手拈来、侃侃而谈。两个小时的交流中,他以最诚挚的方式毫无保留地向大家分享自己的学术成果与思考,并耐心细致地解答了在场每个人的问题。
l 激荡的历史风景与问题意识
“1933年,各自的风景——多喜二·小津·太宰眼中的‘转换时代’”——这是岛村教授在4166am金沙信心之选第三场学术讲座的主题。岛村教授不辞辛苦,仍是笑容亲切,神采奕奕地同大家谈起日本历史上的1933年。
1933年对于日本乃至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激荡的年代,经济危机的全球化进一步加速了法西斯主义的膨胀。彼时,日本对华的侵略战争早已打响。而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2015年,日本现任首相安倍晋三却公然发表否认“村山谈话”、否定侵略历史的言论。今天,岛村教授站在谴责不义战争的立场上,带领大家去发现小林多喜二未完成的小说《党生活者》中的细节,以及著名电影导演小津安二郎早期的黑白默片中的隐约闪烁的伏线,以此窥视当时日本社会真正的“历史风景”。
在讲座过程中,岛村教授给日语系师生展示了小津导演1933年拍摄的《东京之女》中的几个片段,并配上了生动的讲解,引发了大家高度的关注。而在其
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