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8日下午,第六期“观海论坛”系列讲座邀请到了大学英语部教师周小勇副教授和桑紫林副教授前来做客。两位主讲人分别以“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发展的轨迹与规律”和“全球公民教育研究——多元话语与实践”为题为到场师生作了精彩报告。
“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发展的轨迹与规律”
主讲人:桑紫林
讲座伊始,桑紫林老师以中介语发展理论基础作为切入点,简要介绍了二语书面语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过程,并引入了作为衡量二语写作发展指标的CAF Triad(Complexity, Accuracy, Fluency)这一核心概念。在对研究现状进行了辩证分析后,桑老师向大家简单概述了自己的研究问题、研究对象、研究工具及研究方法。桑老示,在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后不难发现,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进行多次二语写作练习之后,其写作的复杂度(complexity)、准确度(accuracy)和流利度(fluency)三项指标不会出现同时上升的情况;复杂度与流利度基本不相关;流利度与准确度成正相关关系;准确度与复杂度则呈现一定的负相关关系。
前场讲座结束后,周小勇老师就二语书面语复杂度发展和表现是否会因学生水平差异而有所不同提出了疑问。桑老师表示,其实无论水平高低,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对“复杂度”的误解,往往会偏执地认为复杂的句式结构就是“高水平”的表现,然而事实上,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简单句的信息传递更到位,因此,改变学生对语言及“复杂度”的理解是关键。随后,杨延宁教授也就二语书面语复杂度影响因素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影响学生二语写作复杂度的因素有很多,无法概一而论。他风趣地表示,出于对读者负责和尊重的态度,写作者应当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水平,以便更好地将自己的观点传达给读者。最后,更有在场研究生就桑老师的报告内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桑老师也对同学们的提问进行了耐心解答。
“全球公民教育研究——多元话语与实践”
主讲人:周小勇
在第二场讲座中,周小勇老师介绍了一个较为前沿的研究话题,即“全球公民教育”。尽管学术界对此尚未有明确的定义,但周老师认为,全球公民教育是一种跨领域的实践,可以涉及多学科、多方面内容,同时,它又是全球教育的一种形式,也是公民教育的一种延伸。随后,周老师结合《辞海》的定义,对“公民”这一概念做出了解释,并指出在“公民”一词的定义中,身份、权利、义务、参与是其不可缺少的四个核心内容。当我们将“公民”放置于不计国别的全球大背景中,这时,所有公民便会产生一些“休戚与共”的权利和义务。接着,周老师对多元话语下全球公民和全球公民教育的四种主要类型作了介绍,它们分别是能力导向(competence-oriented)、意识导向(consciousness-oriented)、政治导向(politically oriented)和批判导向(critically oriented)。针对不同类型的全球公民及全球公民教育,周老师也通过举例说明作出了详细的解释。
在本场讲座接近尾声之际,周老师表示,自己对“全球公民教育”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前景抱以乐观态度。杨老师在进行总结陈词时也说到,以一种竞争的、咄咄逼人的态势去谈发展是不可取的,这样会使在国际舞台上的交流变得困难重重。因此,全球公民教育的意义不可小觑。
活动结束后,杨延宁副院长对两位老师的报告致以谢意,到场师生也纷纷为这场精彩的学术交流盛宴送上了热情的掌声。至此,本期“观海论坛”落下帷幕。(撰稿:汪雯;摄影:朱湘凝、汪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