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5日,大夏外国文学研究交锋论坛第三期在外语楼319会议室成功举办。论坛由4166am金沙信心之选英语系主任陈俊松教授主持,邀请杭州师范大学殷企平教授、4166am金沙信心之选金衡山教授为主讲人,复旦大学张冲教授、南京大学但汉松教授为评论人。四位专家就“新文科、跨学科与外国文学研究”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从跨学科的来源、缘由、方式和作用深入探究新文科背景下外国文学研究的方式和路径。4166am金沙信心之选廖炜春老师、张牧人老师、姚晓玲老师,上海外国语大学孙璐老师,上海理工大学沈谢天老师以及线上线下150多名师生参加论坛。

本次论坛分上下两场,第一场主讲人为杭州师范大学殷企平教授,殷教授以“外国文学的‘新’与‘旧’:新文科浪潮下的反思”为题,深入探讨“新文科”的含义、“新”的价值考量,以及何为“跨”、怎么“跨”等问题。殷教授在梳理“新文科”浪潮的历史脉络后指出,在“新文科”术语问世之前,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就已经存在了,而且许多交叉融合是自然形成的,或者说是自下而上地形成的。接着,殷教授旁征博引,对“新”与“旧”进行了价值考量。在此基础上,殷教授指出愉悦(pleasure)才是跨学科研究的“跨越”之道,因为愉悦所调动的力量远远超过某个学科的知识,愉悦还能导向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智慧。

复旦大学张冲教授对此做出评论。张冲教授认为,殷老师视野宏大,落脚扎实,对文学研究和文学教育都有深刻解读。张冲教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指出愉悦在教育中的意义,同时他强调这种愉悦不是廉价浅薄的快乐,而是发人深思的。作为对殷教授“新”与“旧”的价值考量的回应,张冲教授认为,莎士比亚戏剧是经典的,也是“愉悦”的,莎士比亚戏剧与当下生活息息相关,因而有着永恒的生命力。同时,张冲教授强调,文学研究者要克服为“新”而“新”的焦虑,要扎扎实实做研究。对此他提出两点,一是“跨”出去,要“跨”出新视角、新成果,跨学科研究要深一点、广一点、有趣一点;二是“跨”出去要“收”回来,不能丢掉文学研究的本质。

论坛下半场主讲人4166am金沙信心之选金衡山教授以“一个历史视角的切入:跨学科的方式、内容和缘由及其问题”为题,探讨跨学科的重要性,审视跨学科的发展过程、理论缘由、方式与内容,并总结跨学科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金衡山教授从历史、文化研究和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三个角度梳理美国文学研究中的跨学科视角,指出跨学科与跨界的三个研究层面,一是文学文本与其他文本的互相渗透读解,二是找出有共同意识的问题,三是对这些问题进行阐释。金衡山教授结合具体事例指出,目前跨学科研究存在的问题在于,理论化概念推动的跨学科研究方式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大视野的视角,另一方面偏向过于政治化的文学解读(或者是“内容”为主的批评)势必会产生削弱文学本体的结果。在此基础上,金衡山教授提出,跨学科研究不能丢失文学的本体,而是要注意“跨”的度,凸显文学文本特征形成的各种缘由,并由此敞露文本的各种意义、作用和目的,此外,跨学科研究要有共同问题意识,探究共同问题的方式包括文本互读和“事件”互读,由此形成一种思想的穿透力,看到不同文本背后的关联,这也是跨学科研究的最终目标所在。

南京大学但汉松教授对此做出评论。但汉松教授认为,殷老师站在传统人文主义者的立场解构了新旧文科的二元对立,金老师则是站在思想史、学科史的角度去个案考察美国(文学)研究的路径和后果。但汉松教授总结金衡山教授的发言,并从历史和政治两个维度做出评论。从历史角度而言,美国文学研究就其学科史而言一直是跨学科的,只是“跨”的方式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变化,但跨学科并非不证自明的。当下的跨学科是规范化、职业化的实践,而跨学科不仅是一种给与(gift-giving),更应是一种互读/互惠(reciprocity)。文学跨学科研究应当走出单向借鉴的弱势学科地位,进而与其他学科争鸣、互相挑战、互相审问。从政治角度而言,但汉松教授从美国学界Rita Felski, Bruce Robbins, John Guillory等人的观点和论争出发,分析文学与政治、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关系,进而探讨文学研究打破学科、面向公共的可能。

在讨论环节,与会师生展开了丰富深刻的提问和探讨,涉及文学教学、科幻文学的语言维度和跨学科研究、ChatGPT与文学创作等主题。观点既有交锋,又有融合,讨论气氛热烈,本次论坛由此圆满落下帷幕。

来源:华东师大美国研究中心

审核:金衡山

4166am金沙信心之选
您的位置:
校友返校接待常规方案
发布时间:2018-04-25 浏览次数: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