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4166am金沙信心之选院长杨延宁在《21世纪英文报》英语教育板块发表提升教材质量系列评论——《外语教材质量提升需要落实到语言本身》。


杨延宁指出,语言能力和多种教学任务应高度融合,外语教材的多种任务需要落实为实际的语言知识点和教学重点。只有做到这一点,外语教材的质量才能不断提升,真正实现精品化目标。





外语教材质量提升需

落实到语言本身

4166am金沙信心之选院长、教授

杨延宁


改革开放后,我国外语教材分别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九十年代末和本世纪十年代初进行了三次迭代,构建了结构合理、内容丰富的完备体系,成为外语教学的重要基石。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党中央、国务院对教材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致力于整体提高教材质量。


笔者认为,虽然外语教材肩负着多种任务,但其质量提升最终要落实到语言本身。我国外语教育已经完成了从单纯语言教学到全育人模式的转变。外语教材被赋予了多重任务,主要包括语言能力培养、思维品质提升、文化意识建构和国际视野拓展。设置多种任务代表着外语教育的巨大进步,极大丰富了外语教材的内涵。但是,多重任务需要和语言本身实现有机融合,否则就会出现教学内容的空泛化。换言之,语言能力培养之外的任务都必须回归语言本身。


图片

杨延宁教授在国际英语教育中国大会阐释外语教材编写理念。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社会学家伯恩斯坦就提出,学校教育必然兼顾多重任务,并将这些任务整合在“教育知识体系”概念之下。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指出,教育知识体系完全是凭借语言建立起来的,各种复杂的教育目标最终都需要对应的话语体系来支撑。这些观点提示我们,无论是思维品质提升、文化意识建构还是国际视野拓展,都需要有针对性的语言形式来呈现。具体到外语教材,所有复杂的任务都必须在所教授的语言中找到承托。比如,思维品质需要在外语教材中具体化为明确的语言表现形式,能够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变化如何体现思维的层级。同样,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也必须在语言上有所体现,而且这种体现的形式远远超出我们熟悉的词语和句式范畴。因此,对于外语教材中多重任务的语言体现,需要更深刻的多维思考以及更细致的学术探讨。


至于多重教学任务和语言形式如何融合,可以在语言学的百年研究积累中找到很多具体途径。人类语言体系通过语音特征、词语选择、词类转换、词义归属、信息结构、句式类型、指称关系、衔接成分等多个复杂要素,充分呈现人类思维、文化及社会中的信息、观点和理念,进而投射出人类文明的全貌。无论多么复杂的知识体系,都可以在语言形式上找对针对性的体现。传统教材研究高度重视词语选择和句式类型的影响,对语篇中衔接成分也相当关注。但是,相关研究依旧没有全方位利用语言学的丰富研究成果。对教材语言的组织和运用,依然没有到达充分体现多种教学任务的阶段。这种情况在外语教材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为此,我们需要展开深入分析,明确上述各类语言要素如何在多种教学任务中发挥作用。比如,思维品质主要依赖哪几类语言要素提升、文化意识需要借助哪几类要素呈现、国际视野和哪几类要素密切关联。只有明确了这些细节,才能在教材编写中有的放矢,实现教学任务和语言形式的充分融合。笔者认为,上述各类语言要素中,语音特征、词语选择、词义归属、词类转换、句式类型和信息结构具有显著的内向性特征,和语言能力培养的联系更加紧密。指称关系、衔接成分、词语链条、互文特征和评价手段更具外向性,对它们的分析和解读需带入具体语境,因而更能反映思维和文化需求。


在多种教学任务落实到语言形式的过程中,还需特别注意母语能力和外语能力之间的关系。我们的学生在三年级前借助汉语建构了部分教育知识体系,对语言要素的运用有了一定体会。小学后半阶段开始,他们同时借助汉语和英语建构剩余的教育知识体系,已经习得的语言要素会反向渗透到外语教学中。外语教材编者需认识到上述事实,在教材设计和编写过程中更加关注语言要素出现的先后顺序,避免无效重复已经习得的语言要素。具体操作中,需要将教学重点逐步由词、句上移到语篇和系统,聚焦更高阶的语言要素,使外语成为思维的利器和文化的载体。


综上所述,语言能力和多种教学任务应高度融合,外语教材的多种任务需要落实为实际的语言知识点和教学重点。只有做到这一点,外语教材的质量才能不断提升,真正实现精品化目标。



4166am金沙信心之选
您的位置:
校友返校接待常规方案
发布时间:2018-04-25 浏览次数: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