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8日13:30-16:00,2018年百场校级学术讲座(第119场)“从制度史到情感史:以图像资料重审日本人的“满洲”想象”,于4166am金沙信心之选闵行校区外语楼319会议室举行。主讲嘉宾为“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日本)副所长刘建辉教授,讲座由4166am金沙信心之选日语系潘世圣教授主持。
刘教授关注和研究“满洲”问题逾20年,先后有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问世,在资料文献的系统搜集以及研究考察方面均有诸多建树和影响。讲座伊始,刘教授首先阐述从事“满洲”研究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即在东亚近代的整体历史进程中,聚焦“满洲”在近代日本历史系谱中的位置和意义,并进一步考究“满洲”之于近现代中国的“意义”。刘教授指出,迄今为止,学界从军事、政治、外交等各种制度层面对“满洲”问题进行研究,取得了很多成就。但在另一方面,任何帝国的对外扩张与统治,都不单单是依靠政策和制度来完成的,对新“领地”的文化渗透以及精神与观念上的占有,亦是帝国殖民扩张统治的重要一环。此次讲座从这一立场出发,通过长期以来发掘搜集的大量相关图像资料,重新审视日俄战争后日本国民的“满洲”想象的生成,解析“满洲想象”得以构建的多重因素,试图开辟探索“满洲”的情感史途径。
在讲座的导论部分,刘教授首先详细考察了“满洲”这一特殊地域的历史状态,梳理了“满洲”在转变成为影响东亚历史之“特殊”地域进程中的政治、经济、地理环境等要素;通过详实资料证实移民满洲的日本人最大群体并非后来遭遇“悲惨”的“开拓团”,而是从事各种职业活动的城市住民;而“开拓团”悲剧故事的过度流布乃是日本媒体的选择性言说,其后果是带有“受害”色彩的叙事遮掩或模糊了“加害”的基本结构。
在讲座主题部分,刘教授以年代为轴,分阶段展示了“满洲”想象的生成历程和结构要素:1890-1910年代,甲午中日战争、日俄战争,“满洲土匪”、英雄传说、以及夏目漱石的文学文本、铁路、海路航运的发达等,共同参与完成了“满洲”这一“梦之大地”的形成。而1920年代,“满洲”进一步被包装成“外地”,成为展现日本“帝国”威严的实践之地;1930年代,“满洲”各地进一步在日本人的想象中被差异化,等待开发的广袤沃土、丰富多样的物产资源与当地落后的生产模式等,使“满洲”成为开拓民们的追梦之地。在对每一个问题的阐释中,刘教授都展示了大量珍贵图像资料,包括地图、铁道路线图、旅行指南书、车票船票、纪念照片、数量庞大的“满洲”明信片等等,还原或重构了日本国民通过各种媒体、通过文字和图像文本逐渐结构生成其“满洲”想象,并进一步将这一想象植入其移民行为的重大问题。
在讲座结论部分,刘教授再次强调了明信片、旅行指南、照片等是视觉文本在日本人的“满洲”想象与记忆、以及移民满洲行为中的重要功能,重申了挖掘情感史的意义以及图像资料的有效性。
除4166am金沙信心之选师生外,讲座还吸引了来自南京的青年学者、中文系以及历史系的研究生前来参加。在提问环节,参会者就“满洲”想象的性质评价、明信片等视觉资料的来源、意识形态与殖民地兴盛的关系等问题向主讲者提问,刘教授一一回应。有与会者表示,讲座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在重要问题的发现把握、考察线路、多领域资料文献的发掘使用和交互参证、理论视角等诸方面具有启示意义。(撰稿:岳笑囡)